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雪豹坚强岁月里哪一集特战队全歼鬼子一个营?
雪豹坚强岁月第33集:小鬼子兵荒马乱,特战队全歼鬼子营地。
该集剧情是刘三埋地雷突袭日军,日军听到地雷的声音意识到基地被人突袭了,八路军利用一种新型的陶瓷地雷逃过了日军的探测,成功地突袭了日军基地。
《雪豹坚强岁月》是由梦舟文化出品,张健执导,张若昀、高洋、毛晓彤和吴承轩等主演的电视剧。
该剧讲述了毕业于黄埔,留学于德国的富家子弟周卫国,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,甘愿放弃名利,忍受各种磨难,穿梭于烽火硝烟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支特种部队缔造者的故事。
李云龙全歼日军观摩团,其中包括一名少将、六名大佐,为什么不活捉他们?
《亮剑》是非常经典的一部抗战剧,其中一回,李云龙的独立团伏击了日军战地观摩团。剧情安排,打死一名少将,击毙6名大佐。若问剧情原因,为何非要打死不可,原因正是日军顽固,特别是其将领更为顽固。剧中如此安排,大体也符合历史实事,不投降就灭了他们,战机转瞬即逝,不能犹豫,快速解决战斗,以免日军支援部队赶来,发生纠缠。装备处于劣势的我八路军,其作战样式,以运动战和游击战为主,为了避免重大伤亡,一般作战条件下,不打疲劳战,都知道,子弹有限。条件有利时,快打快攻,打完即撤。何况《亮剑》是伏击日军军官观摩团的战斗呢?全是小鬼子的军官组成,鬼子支援是一定的,他们的战地通讯有保证,还啰嗦什么,拼会刺刀,为得突显八路军忠勇之气,毕竟手刃了日军少将,才会使观众觉得过瘾。
一场真实的战斗
原型是129师16团的团长王近山,时间发生在1943年的10月,鬼子首次采用铁壁合围的战法,对我太岳军区发动大扫荡。因此种战法首次使用,便在华北日军中挑选了百名军官观摩,由一名少将服部直臣带队,在洪洞县韩略村被16团伏击,参加战斗者只有4个连。地形也和剧中的地形差不多,是一块谷地。子弹缺乏只能玩楞的,作为团长的王近山身先士卒,杀得兴起,到战斗的最后,确实发起了白刃战。逃脱者少而又少,由此王近山一战成名。不少人以此把李云龙来套王近山,认定了李云龙就是王近山,鬼子不投降,就叫他灭亡,不是口号,大体忠实于历史真实,这也是《亮剑》广受欢迎的原因。韩略村伏击战,实有统计,共击毙6名大佐,10名少佐,少将没被打死,当然是他溜得快,哪里还顾得什么武士道,要是留下来拼刺刀,哪里能是王近山的对手。
日军被打死了多少将官?
将官从来没有被活捉,打死的倒不少。真正活捉的,严格考证起来没有,不过新四军倒捉住一个,受了重伤很快死掉了,他是死后被日军追认的少将。国共一块打死了80名将官,其中还有4个大将。八路军打死的日军将军,比如所谓的“名将之花”,是我八路军击毙日军最高的军衔,像这样死后被追认的中将共被我八路军打死4个。缺吃少穿,有枪无弹,八年浴血坚持,面对日军作战,一直是力量悬殊。《亮剑》中的描述,打平安县城那回,有了八个营的独立团,应该是抗战后期的事,越战越勇,越战越强。战法越来越精,只不过,无论初期,还是后期,像王近山的伏击战,一网捞出这么大鱼,还是头一回。
我是萨沙,我来回答。
李云龙此战的真实原型,是著名的韩略村伏击战。
军事爱好者,曾经对韩略村伏击战有着详细的分析。
其实,现在业余专家的水平都很高,也善于利用日方资料同我方资料印证。
李云龙歼灭的1名少将、6名大佐,在真实历史上找不到对应的日方资料,无法证明。
当时的说法是,王近山指挥4个连,在韩略村附近伏击了战地参观团,击毙180名日军。
对此,有很多种说法。
第一是歼灭有少将级军官9人,大中少佐级军官99人,甚至其中还有皇族成员。
除了铁*论坛以外,恐怕没有人会相信这种说法。
知道这是多么重大的战果吗?
美军在硫磺岛打了1个多月,炸死6,821人,21,865人负伤,而日军除了1000多人受伤被俘以外,28000多人全部被打死,这才击毙了日军3个少将以上军官。
而硫磺岛战役,已经是美军辉煌的胜利了。
一次歼灭9个将军,全世界都会轰动的,也绝对是二战最辉煌的伏击战。
这当然是不可能的。
第二相对不太夸张的说法是,击毙服部直臣少将、6名联队长、10名少佐,其他则是“支那派遣步兵学校”两个中队的成员,全是中队长以上军官。
但是,这种说法也是不正确的。
首先是服部直臣活到了日本投降,死于1947年。
至于打死6个联队长,也有问题。
众所周知,日本联队长基本都是大佐。根据日本惯例,军官战死后会追授提升一级,大佐死后会成为少将。
日本历史上不但从没有一次提升6名少将,也没有一次战死6名大佐或者中佐的战斗。
另外,说是击毙的2个中队成员,都是中队长以上军官,也就是一百七八十名中队长。
大家也许认为中队长没有什么了不起。
其实,在日本,即便是小队长都是很有权威的,中队长已经是很牛逼的人物了。
电影《平原游击队》中,和李向阳打了那么久,一度大占上风的松井,就是一个中队长。
在1943年,华北日军一个大队,只有3个步兵中队,1个机枪中队,1个炮兵中队,一共才5个中队。
如果一次打死一百七八十名中队长,等于歼灭了30多个大队的军官。
日军在华北常见的独立混成旅团,只有5个步兵大队。
那么,等于一战歼灭整整6个旅团的军官。
这当然是不可能的,不符合基本的逻辑。
甚至,“支那派遣步兵学校”也不存在。
日军在二战中,根本没有针对日本军官开办过军校,因为根本没有必要。
日本的军校不是在日本本土,就是在伪满洲国,在大陆根本就不存在军校,当然也没有“支那派遣步兵学校”。
日本只是在管内建立过两个临时训练队,分别是支那派遣军步兵教育队和北支那步兵下士官后补者队。
而战争发生在山西临汾,那么只可能是北支那下士官候补者队。
看看这个对的名字,就是知道这是针对士官,而不是军官的训练队。
士官也就是军士,充其量最多是班长级别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英雄部队全歼日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